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主页 > 期刊导读 >

口腔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素养培养路径的构建

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为目的[1]。2014 年11 月七部委联合发文提出构建以“5+3”为主体的“双轨合一”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要求攻读学位期间同时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3]。“双轨合一”的全面推行大幅提升了学生的临床能力,但同时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最突出的是33 个月的临床规培轮转使学生没有完整的时间进行科研训练,导致一部分专硕学生缺乏科研动力,出现“轻科研,重临床”的现象,而一部分学生虽有动力但没有得到足够的科研培训,科研素养明显不足[4-6]。因此如何在“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处理好临床与科研的矛盾,培养出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的复合型高素质医学人才是当前专业学位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口腔医学是一种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医学门类,随着社会对口腔医学人才需求的增加,作为高层次医学人才孵化器,口腔医学研究生教育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也同样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7-8]。徐镔亭[9]研究发现,目前口腔医学专业型研究生对科研重视程度不如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型研究生导师也存在科研思维局限、科研指导不足等问题。口腔医学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研究生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但目前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的相关教学改革主要集中在临床实践能力提高上[10-12]。有关“双轨”培养背景下如何提升科研能力鲜见系统研究。

研究显示,在保证学生临床轮转时间与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各种模式创新和制度优化可有效提高研究生科研培训的效率与质量[13-14]。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内科教研室(以下简称“本教研室”)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尝试以优化课程设计、端正科研态度、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加强师资配置为导向,旨在从知识育人、能力育人及德育育人多角度构建口腔医学专硕生科研素养培养路径,并建立相应的实施方法,为推进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构建口腔医学专硕生科研素养培养路径的总体思路

现代医学更强调循证医学理念,疾病的治疗不再依靠经验主义,而是遵循以临床研究为基础的诊疗指南和共识进行,这就要求高层次的医学人才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临床技能,还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15-16]。医学研究生将来是我国医疗高层次人才主力军。《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已明确指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医学理论和操作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8]。而研究生阶段则是科研素养培养的关键阶段。

科研素养包含科研意识、科研方法、科研实践能力、科研精神四大方面,具体体现为质疑能力、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省能力、自学能力、勇气、献身精神、联想能力等[17-18]。研究显示,工作经历、对待课程态度、课程设置、教师知识与技能、授课内容、教学方式、导师全程管理、参与医学实践是影响医学研究生科研素养的主要要素,其中课程设置、学生态度、教师知识与技能对学生医学科研素养的影响更显著[19]。

在兼顾规培培养任务的同时,本教研室在2016—2019 年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尝试以激发学生科研兴趣、促进科研动力、端正科研态度为导向,利用慕课、雨课堂等多样化的互联网手段,结合优化课程知识点,柔性化科研类课程教学过程,使颗粒化知识点与学生碎片化时间灵活组装,将固定的课堂教学搬到课余时间,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量;并优化临床带教师资,将学生分配给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中青年临床医师,在临床轮转同时进行科研能力培养,强调导师全程参与监督,要求课题必须从临床中来,回临床中去;此外在培养过程中增加思政教育,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改革课程体系,丰富教学方法和优化师资配置构建“双轨合一”背景下口腔医学专硕生科研素养培养路径。

2 路径构建中的要点问题

2.1 调整课程体系,改变授课模式

口腔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不仅要重视临床技能的培养,还需强调科研能力的提高。为保证临床实习时间达到规培要求,空军军医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授课普遍安排在晚上,但实施后发现原有课程体系一方面专业特色不突出,通识教育占用大量课时;另一方面集中理论授课占用学生时间较多,学生疲于应付,为学分而学,综合素质提高不明显,亟需修订课程培养体系,以合理安排研究生临床和理论学习时间,为此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