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主页 > 期刊导读 >

锥形束在上颌磨牙根分叉病变临床治疗决策中的

对不同程度的根分叉病变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完善的治疗计划,是口腔科医师常见的难题之一[1]。根分叉区域形态受根分叉病变的组织形态、根分叉区开口的高度和测量误差等因素影响,复杂的根分叉区域对医师探诊技术要求较高。临床上常用曲面体层X线片或根尖X线片观察牙槽骨吸收的方式和程度,但由于X线片为二维图像,难以对根分叉病变进行准确的分度且无法获得如颊、舌侧牙根的长度及分叉的角度等信息[2]。牙槽骨高度和形态的评价对牙周病十分重要,直接影响治疗措施的选择和疾病的预后,目前,评估骨质缺损准确性的金标准为通过牙周手术暴露牙槽骨。

影像检查是非手术侵袭性检查手段之一。研究表明医用螺旋CT应用于牙周检查可较精确地评价牙周骨缺损和根分叉病变[3],但其辐射剂量大,不宜用于牙周疾病的常规检查。锥形束CT(CBCT)出现于20世纪末,可提供骨组织结构的多层体层图像和三维重建图像,为骨质形态特点提供分析和诊断信息。CBCT较螺旋CT放射剂量低,空间分辨率高且易操作,在口腔颌面领域已广泛应用[4]。目前CBCT在治疗计划的临床决策中与传统诊断方法的比较对根分叉病变治疗计划制定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拟对患者上颌磨牙根分叉病变骨质缺损分别通过传统诊断方法和CBCT影像进行诊断和治疗计划的制定,根据不同检查方法对骨质缺损的评估结果评价CBCT在上颌磨牙根分叉病变临床治疗决策选择中的作用。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共纳入2016年1月-2017年12月因慢性牙周炎来笔者科室就诊的32例患者 (共95颗患牙)。纳入标准:①60岁≥年龄≥20岁;②有上颌磨牙根分叉病变且在影像数据库中同时有根尖X线片及CBCT资料;③诊断为慢性牙周炎;④牙周基础治疗3~6个月后再行牙周评估,磨牙仍有探诊深度≥6mm的位点。排除标准:①根分叉龋位于病变区周围;②患者金属修复体在CBCT图像中金属伪影影响根分叉病变区观察;③存在其他影响根分叉病变观察的因素。

1.2 研究方法:对诊断为慢性牙周炎的患者进行口腔卫生宣教,使用超声及手动器械进行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必要时行咬合调整,3~6个月后进行牙周再评估。收集牙周基础治疗后3~6个月复查牙周评估时的数据。由2名有5年工作经验的牙周专业主治医师分别使用传统诊断方法(牙周探诊+根尖X线片)和CBCT对根分叉病变程度进行诊断并选择治疗计划。因CBCT可提供牙槽骨缺损三维影像数据,故使用上述传统诊断方法获得颊腭向、近远中向及垂直方向的牙槽骨骨质缺损数据与CBCT组进行对比。

1.2.1 牙周探诊:使用牙周探针在6个位点(近颊、颊侧、远颊、远舌或远腭、腭或舌侧、近舌或近腭)测量患牙的牙周袋深度。使用牙周探针在上颌后磨牙三个位点(颊侧、近腭、远腭)诊断和测量根分叉病变。

1.2.2 影像学检查:使用数字化牙片机(Heliodent Vario,西诺德,德国)投照获得根尖X线片,持夹器固定感受器,投照条件为60kV,7mA,0.12~0.16s。传统诊断方法获得颊腭向、近远中向及垂直向的牙槽骨骨质缺损数据,通过(ACD Systems International,加拿大)对根尖X线片进行评估;使用CBCT(X550 3D,森田,日本)投照获得根分叉病变图像。扫描参数:视野80mm×80mm,分辨率125μm,90kV,8mA。CBCT图像在iDixel 2.1从轴位、冠状位、矢状位3个角度进行评估。所有图像均在分辨率为1 680×1 050像素的显示器上进行评估。

诊断分度:根分叉病变分级使用Hamp's 分度法:0度:根分叉未探及;Ⅰ度:可探及根分叉,根分叉区水平向缺损≤3mm;Ⅱ度:根分叉区水平向缺损>3mm,但未贯通;Ⅲ度:根分叉水平向缺损贯通。

1.2.3 治疗计划:采用以下分级:0级:保守治疗;1级:翻瓣术+骨成形术,原位缝合;2级:翻瓣术+骨成形术,根向复位,其中2a级行根向复位瓣不做隧道,2b级行根向复位瓣并做隧道;3级:再生手术(翻瓣术+植骨术);4级:分根术;5级:牙半切除术;6级:截根术(截一根),其中6a级截远颊根,6b级截腭根,6c级截近颊根;7级:截根术(截两根),其中7a级截腭根及远颊根,7b级截远颊根及近颊根,7c级截近颊根及腭根;8级:拔牙。当2名医师对根分叉病变诊断及治疗计划选择存在差异时,讨论后得出统一结果。当无法给出唯一明确的治疗计划时,可选择最多两个治疗计划,两名医师1个月后再次进行诊断和治疗计划选择。

1.3 统计学方法:将传统诊断方法组和CBCT组的诊断和治疗计划结果对比。使用Wilcoxon检验对两组诊断结果和治疗计划结果一致性进行统计分析,以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