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栓塞术在颌面及耳鼻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颌面及耳鼻喉疾解剖结构特殊、复杂,血管供应丰富[1],增加了手术治疗该部位疾病的难度[2]。为探讨栓塞术在颌面及耳鼻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2016年3月-2019年6月收治颌面及耳鼻喉疾病患者20 例,探讨血管栓塞术在颌面及耳鼻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现总结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3月-2019年6月收治颌面及耳鼻喉疾病患者20 例,男8 例,女12例;年龄13~68 岁,平均(45.)岁;病史5~39年,平均(14.)年;其中颌面部进行性增大8 例(40.0%),反复鼻塞5 例(25.0%),颌面部外伤合并鼻腔出血7例(35.0%)。
方法:采用Seldinger's法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进行造影[3],检查病灶部位,经Simons 导管以超选择性的方式插入病患部位的供血动脉,行血管栓塞术,栓塞剂选用明胶海绵颗粒及明胶海条[4],在透视监视下完成栓塞术;5 min 后再次造影,观察是否栓塞成功,若不成功则需要二次栓塞,直至将患者的靶血管完全栓闭。
表1 血管栓塞术的治疗效果疾病类别 n 治愈情况颌面部进行性增大 动脉畸形瘤 3 肿物全部消失,治愈100.0%动脉瘤 5 肿物全部消失,治愈100.0%反复鼻塞 颌面部毛细血管瘤 1 治愈100.0%面颊部血管瘤 1 治愈100.0%咽喉部血管瘤 1 治愈100.0%鼻咽部血管纤维瘤 1 治愈100.0%眼旁神经纤维瘤 1 治愈100.0%颌面部外伤合并鼻腔出血 7 栓塞成功,治愈100.0%
结 果
本组患者经过造影检查后确诊情况:颌面部进行性增大8 例中,诊断为动脉畸形瘤3 例[37.5%(4/12)],动脉瘤5例[62.5%(8/12)];反复鼻塞5 例中,确诊为颌面部毛细血管瘤1 例,面颊部血管瘤1例,咽喉部血管瘤1例,鼻咽部血管纤维瘤1例,眼旁神经纤维瘤1例;颌面部外伤合并鼻腔出血7例均由外伤引起。
治疗效果:颌面部进行性增大8例,经过治疗,肿物全部消失,治愈率为100.0%;反复鼻塞5例和颌面部外伤7例合并鼻腔出血均栓塞成功,治愈率为100.0%。见表1。
讨 论
颌面及耳鼻喉疾解剖结构特殊、复杂,血管供应丰富,增加了手术治疗该部位疾病的难度,随着介入放射学的不断发展,血管造影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血管栓塞术也逐步得到推广,已经成为目前治疗颌面与耳鼻喉疾病的重要手段,而且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在某些疾病如顽固性鼻出血、上颌和鼻咽部肿瘤等治疗方面有特殊的优势[5]。在临床应用中,栓塞剂选用明胶海绵颗粒及明胶海条,在透视监视下完成栓塞术。5 min 后再次造影,观察是否栓塞成功,若不成功则需要二次栓塞,直至将患者的靶血管完全栓闭。对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行血管栓塞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6],病灶切除更彻底,从而减少了复发。对病变部位较大的病灶,血管栓塞可缩减治疗范围,有利于术中病灶的切除。血管栓塞术前行动脉造影能更清楚地认识病灶,提高栓塞疗效[7]。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颌面部进行性增大8例患者中,诊断为动脉畸形瘤3例[37.5%(4/12)],动脉瘤5 例[62.5%(8/12)];反复鼻塞患者中,确诊为颌面部毛细血管瘤1例,面颊部血管瘤1例,咽喉部血管瘤1例,鼻咽部血管纤维瘤1例,眼旁神经纤维瘤1 例;颌面部外伤合并鼻腔出血7 例均由外伤引起。颌面部进行性增大8 例,经过治疗,肿物全部消失,治愈率为100.0%;反复鼻塞5 例和颌面部外伤合并鼻腔出血7 例均栓塞成功,治愈率为100.0%。由此可见,血管栓塞术治疗颌面及耳鼻喉疾病,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1] 汪琼,李小虎,李浩,等.社会心理因素与耳鼻喉疾病相关性的临床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4,3:372-373.
[2] 莫凌凌.老年性鼻出血85例的临床治疗[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2,18(4):321-322.
[3] Scaramuzzi N.Walsh P.et of intractable epistaxis using arterial Embolization[J].Clin Otolaryngol,2011,26(4):307-309.
[4] 李俊秀.血管栓塞术在颌面及耳鼻喉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3:111-112.
[5] Duncan IC,Fourie PA,le Grange CE,et treatment of intractable epistaxis-Results of a 4-year local audit[J].SAfr Med J,2014,94(5):373-378.
[6] 范新东,郑连洲.头颈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诊断和介入治疗[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2,12(3):137-144.
[7] 莫凌凌老年性鼻出血85例的临床治疗[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2,18(4):32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