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主页 > 期刊导读 >

不同面部防护措施在口腔冲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口腔颌面外科病人术后常需要进行口腔冲洗,以保持伤口清洁,减少感染的发生。但是患者由于疼痛、颌间牵引等原因,张口受限,不易观察口内情况,常常需要近距离操作。而进行口腔冲洗时需要有一定的压力,操作中常常会喷溅操作者的面部甚至眼睛粘膜,并进入呼吸道中。口腔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其中细菌在每毫升分泌物中约有100万到10亿,且种类多达10种。在徐彦彬[1]等人的调查中有24.22%的医护人员认为防护用品影响操作,只有55%医护人员在喷溅工作时使用面罩,导致粘膜暴露的风险加大。牙科协会报20%乙肝病毒者的唾液中,都可以检测出HBsAg阳性;人牙髓组织上发现HIV病毒,HIV能够在所有体液(包括唾液)中分离出;开放性肺结核患者的患牙处发现存在结核杆菌[2]。因此,做好个人防护非常重要,必要时应戴眼镜或面罩[3]。保证口腔冲洗效果的同时,也要避免职业暴露的发生,故就面部防护措施进行如下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操作者选取标准:学历为大专以上,工作时间一年以上的颌面外科病房护士,统一进行口腔冲洗的操作流程及三种防护措施使用方法的培训,选取通过考核者共7人。选取2015年6月~2015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病房实施口腔冲洗操作1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C组,各60例。实施口腔冲洗的患者纳入标准:年龄10~70岁,意识清醒,能够配合操作。排除标准:已确诊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在操作时需采取更加严密的隔离措施,故不在纳入范围。

1.2 方法

口腔冲洗时,A组操作者使用护目式口罩。B组操作者使用一次性挂耳式口罩并佩戴护目镜。C组操作者使用一次性挂耳式口罩。A组和B组为实验组,C组为对照组。操作后填写自编问卷。

1.3 观察指标

采用自制问卷对3个组评分,调查表内容包括口腔冲洗操作花费时间(从佩戴防护措施开始计时,直至冲洗结束,以冲洗干净作为结束标准)和在使用过程中,防护工具表面是否凝结水雾、冲洗针是否刺到患者、操作人员是否发生职业暴露。由另外两人共同计时,操作后与操作者共同填写问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不同面部防护措施在口腔冲洗中的使用情况

佩戴护目式口罩较其他两组更易形成水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使用护目式口罩与一次性挂耳式口罩并佩戴护目镜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少于单纯使用一次性挂耳式口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刺到患者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不同面部防护措施在口腔冲洗中的使用情况[n(%)]项目 A(n=60) B(n=60) C(n=60) x2P形成水雾 12(0.20) 1(0.017) 0(0.00) 22.054 0.000发生职业暴露 3(0.05) 1(0.017) 8(0.133) 6.964 0.031刺到患者 0(0.00) 2(0.033) 3(0.05) 2.88 0.237

2.2 使用不同面部防护措施佩戴所需时间

佩戴防护措施耗费时间由短至长依次为护目式口罩、一次性挂耳式口罩、一次性挂耳式口罩并佩戴护目镜,即佩戴护目式口罩最为节省时间,佩戴一次性挂耳式口罩并佩戴护目镜最为费时。见表2。

表2 使用不同面部防护措施佩戴所需时间注:经三组间两两比较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项目 A(n=60) B(n=60) C(n=60) F P时间 4. 10. 5. 158.56 0.000

3 讨 论

单纯使用一次性口罩,虽然操作者视线无遮挡,但是鼻以上部位暴露,常常被喷溅面部甚至眼睛,极易感染疾病,操作者为了防止被喷溅,常会下意识的躲闪,冲洗过程中无法清晰观察伤口,增加患者张口时间,降低工作效率,且有可能因视野不清而刺到患者。

采用护目镜配合挂耳式口罩进行口腔冲洗的方式,可以充分保护操作者的眼睛不受污染,近距离观察到伤口,且不容易形成水雾,视野清晰,提高了冲洗效果。缺点是眼罩与口罩分离,不能完全防护面部,仍有职业暴露的风险,且佩戴起来花费时间较长,每次使用后需要擦拭消毒。

采用护目式口罩,面部完全被遮挡,防护效果最佳,材质轻,佩戴方便、舒适度好,但口罩为一体式,在操作中易凝结水雾,且为一次性使用成本较高。